考古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遗迹) -凯发推荐

博主:林阳网林阳网 09-23 185

干栏式建筑多见于中国哪一地区 【云游辽宁】一起考古吧!干栏式建筑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的状况,并进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而考古工作的主要对象是考古学遗存,包括考古遗迹和考古遗物两个部分。为向大家介绍更多关于考古方面的小知识,沈阳市考古所将推出《一起考古吧!》系列文章,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考古的世界吧!

一起考古吧!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干栏式建筑(来源:沈阳考古微信公众号)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来源:沈阳考古微信公众号)

干栏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之一,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即以木桩和连接其间的木梁为骨架,于木梁上铺垫地板,形成高出地面的建筑基础,再在此基础上架设房屋梁柱,以木、竹席等围墙盖顶。木构件之间以榫卯接合,地板间以企口拼接。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该类建筑,为史前时代中国南方干栏式建筑的代表。通过河姆渡遗址成排的桩木和木构件,可近似 地复原当地流行的一种十栏式长屋。其功用在于不使居住面直接接触地表,以便房屋下面通风防潮;同时,还可以避免虫、蛇及其他野兽的侵扰。至迟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之时,不同的地区就已形成风格各异的建筑形式,这类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是与南方多湿的环境条件相适应,至今仍在华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使用。其与北方的土木建筑一样,也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介绍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之一(来源:沈阳考古微信公众号)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之二(来源:沈阳考古微信公众号)

河姆渡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发现于1973年,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

河姆渡遗址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说明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已有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文化早期的主要建筑形式。现有材料表明河姆渡文化的干栏式建筑营建技术大致经历打桩式和挖坑埋柱式先后两个阶段。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主要是4b层25排排列有序的由桩木、板桩、圆木组成的排桩及散落各坑的板材;根据排桩的走向组合,推测至少有6组(栋)以上的长排式建筑。房屋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布置,地势低洼潮湿。这种以桩木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龙骨)承托地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于其上立柱架梁的干栏式木构建筑,是原始巢居的直接继承和发展。直径1米左右,残高0.5米,上下由直径2-6厘米小桩木组成的圆形栅栏圈可能圈养家畜用。建筑构件用榫卯连接,榫卯构件的种类主要有:柱头及柱脚榫,上端为榫头榫,用以连接屋梁;下端为柱脚榫,用以连接地袱或地龙骨。梁头榫,在圆木上端加工成榫头,使其截面高与宽之比接近4:1的黄金比。带梢丁孔的榫,在榫头中部凿有一个圆孔,用以插梢丁,防止构件在受拉力作用下脱榫。

来源:沈阳考古微信公众号

干栏式建筑遗迹
the end

发布于:2023-09-23网站图片、文章 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 ,凯发推荐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网站站长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