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四品(龙门四品是杨大眼造像记) -凯发推荐

博主:林阳网林阳网 50分钟前 1

龙门四品和龙门二十品有什么区别

魏碑、魏碑十美、龙门二十品和龙门四品

魏碑

wèibēi

[tablet inscription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386-581)]北朝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

魏碑书法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一类是民间的墓志铭。仅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就有三千余品,而著名的是《龙门二十品》。墓志在南北朝时十分盛行,其中北魏的墓志铭比前代都多,书法中带有汉隶笔法,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

康有为称魏碑有十美,概括了魏碑书法雄强、朴拙、自然天成的艺术特点。

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现存魏碑作品的数量巨大,仅仅发现于龙门石窟的造像记,就有数千方。这些作品良莠不齐,经过前人的整理,部分作品从中脱颖而出,被视为魏碑的代表作。

龙门二十品和龙门四品

“龙门二十品”是指在龙门石窟中发现的北魏时期二十方造像记,这些作品被认为是魏碑书法的代表作。清朝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首先提出了龙门二十品的篇目:

《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

《魏灵藏薛法绍造像题记》

《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题记》

《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

《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橛造像题记》

《一弗为亡夫张元祖造像题记》

《北海王元祥造像题记》

《司马解伯达造像题记》

《北海王国太妃高为孙保造像题记》

《云阳伯郑长酞为亡父母等造像题记》

《高树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题记》

《比丘惠感为亡父母造像题记》

《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亡夫贺兰汗造像题记》

《马振拜等卅四人为皇帝造像题记》

《广川王祖母太妃侯造像题记》

《比丘法生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题记》

《安定王元燮为亡祖等造像题记》

《齐郡王元佑造像题记》

《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题记》

《比丘道匠造像题记》

龙门石窟造像记数量多达数千方,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流传还有“四品”、“十品”、“二十四”、“三十品”等说法。例如上面列表的前四方造像记《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魏灵藏薛法绍造像题记》、《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题记》和《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也合称“龙门四品”。

《郑文公碑》

这件摩崖是北魏书法家郑道昭的作品,历来为书家所重。清朝学者叶昌炽认为:“其笔力之健,可以刲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唐初欧虞褚薛诸家,皆在笼罩之内,不独北朝之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

《张猛龙碑》

这件石碑也是备受书法家们的推崇。清朝学者杨守敬评论说:“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认为这件魏碑作品的成就高于唐朝人。明朝金石考据学者赵函则指出:“正书虬健,已开欧、虞之门户。”认为唐朝书法家欧阳询和虞世南都深受此碑影响。

特点

魏碑是楷书的一种,魏楷和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字体。魏碑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魏晋之际已经有了楷书,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等楷书作品已然是比较成熟的楷书,但是大批西晋知识分子随晋室南渡之后,北朝的书风就和南朝大异了。北朝现存的碑刻大多是民间无名氏书法家的作品,和南朝士大夫所谓“风流蕴-{藉}-”的书法风格自然不一样。钟繇和王羲之完成了部分由隶变楷的过程,由于晋室南渡,北魏的民间书法家们没有继承多少他们的成果,而是遵循原来民间书法的发展轨迹,更多地是直接从汉魏时期的隶书演变而来。和南朝碑刻相比,清朝书论家刘熙载认为“南书温雅,北书雄健”;与唐楷相比,唐楷注重法度,用笔和结体趋于规范统一,魏碑则用笔任意挥洒,结体因势赋形,不受拘束。

清朝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誉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影响

魏碑被人们发现的时间较早,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唐朝的书法家欧阳询和褚遂良的一些作品中,都能看出北朝碑刻对他们的影响。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王书代表的晋朝书风在唐朝一代始终是主流。所以总体上,唐朝楷书继承的更多的是晋楷的传统,即使对魏碑有所取法,也大多是书法家个人的兴趣和风格所致,没能形成一种普遍学习魏碑的风气。

唐楷达到的高度及其法度严谨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后人对楷书的修习变得程序化,楷书的面貌变得标准化,从而丧失创造力。结果,宋朝四位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没有可以和唐人比肩的楷书作品,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行书和草书的创作。到了明朝,由于科举取士的日益僵化,出现了一种称为“台阁体”的书风。“台阁体”楷书是科举考试规定的官方字体,追求美观、大方,同时也要求标准、规范。这种要求抑制了书法家的创作个性。清朝则进一步演变为“馆阁体”,更是受到“千人一面”的批评。

清朝前期,金石文字学兴起,南北朝碑刻大量出土;在书法方面,人们也开始反思“馆阁体”的弊端。于是,到了嘉庆、道光年间,魏碑开始受到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的重视,其中鼓吹魏碑最力者早期有阮元和包世臣,后期有康有为。阮元写《北碑南贴论》和《南北书派论》,首倡“碑学”;包世臣着《艺舟双楫》,康有为着《广艺舟双楫》,一反宋朝以来对淳化阁帖的推崇,提出“尊碑抑贴”的观点。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面明确提出:“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毕备,四也;笔法舒长刻人,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此后碑学盛行,魏碑的价值得到普遍的承认,修习楷书的人除了取法“晋唐”,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魏碑。

另外,魏碑经过标准化成为“魏体”字,是现在最常用的汉字印刷字体之一。

龙门二十品和龙门四品区别

创作背景不同,风格不同等。

创作背景不同:龙门二十品是洛阳龙门石窟造像中二十件作品其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龙门四品是何海林所创作的书法作品,其创作背景主要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以历史和艺术的结合为出发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风格不同:龙门二十品的书法艺术风格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另一类则是民间的墓志铭。而龙门四品图书的书法作品的艺术风格则主要是魏碑,具有笔力强劲、字体雄浑的特点。

龙门四品的内容简介

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处,这里香山与龙门山对峙,伊水于山间北流,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史称“伊阙”。据《水经注》记载,早在魏晋时期,就有所谓“魏晋石铭”,惜早已风化剥蚀,无迹可寻了。隋朝建都洛阳后,因宫城门面对“伊阙”而始称“龙门”。它的两岸为龙门山,著名的龙门石窟就密布在伊水两岸长达1公里的两山崖壁上。它同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始于龙门开凿石窟刻制佛像,有些附有造像题记,记载出资造像者即“供养人”造像的因由。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北宋诸朝,雕凿不绝,传世书迹特多。据统计,龙门石窟群现存洞窟1352个,佛龛750个,造像10万余尊,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多块,北魏时期造像题记约20(10块,清代武亿《伊阙诸造像记》云:“龙门不仅为石镌佛场,亦古碑林也。”

龙门北魏造像题记,体法多变。从乾嘉至清末,引起了包世臣、康有为等书法家、学者的极力推崇。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颂:“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说:“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日有十美:一日魄力雄强,二日气象浑穆,三日笔法跳越,四日点画峻厚,五日意态奇逸,六日精神飞动,七日兴趣酣足,八日骨法洞达,九日结构天成,十日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并说:“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从此,龙门石刻造像就被广大书家所重视了。

著名的造像记有所谓“龙门四品”、“龙门十品”、“龙门二十品”之名。清代黄易(小松)最早在龙门石窟拓碑四品,世称“龙门四品”,即《杨大眼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十品”包括《孙保》、《侯太妃》、《贺兰汗》、《慈香》、《元燮》、《大觉》、《牛橛》、《高树》、《元详》、《云阳伯》。“二十品”名声久负,它包括“四品”全部,“十品”中的“侯太妃》、《贺兰汗》、《慈香》、《元燮》、《高树》、《元详》,另加《马振拜》、《高太妃》、《道匠》、《尉迟》、《一弗》、《解伯达》、《惠感》、《郑长猷》、《法生》、《元诂》。其中,《龙门四品》为北魏时期书法的代表作品。

《始平公造像记》本是附属于佛龛的题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题记》,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九月,刻于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为孟达文,朱义章书。系阳文,并有方界格。造像记阳文者仅见此种,对赵之谦以及后来篆刻家镌刻印章边款提供了很好的样式,仿者日众,佳作迭出。该拓本后面有篆刻大家胡震、钱松,海上名家胡公寿等人的题跋,殊为珍贵。清代杨守敬在《评碑记》认为:“《始平公》以宽博胜。”康有为则称:“遍临诸品,终于《始平公》,极意峻宕。骨格成,体形定,得其势雄力厚,一生无靡弱之病。”(见《广艺舟双楫》)

《孙秋生造像记》全称《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为孟广达文,萧显庆书,在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此造像记上为造像记,为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镌刻,下为题名,于景明三年(公元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讫。康有为认为:“龙门二十品中,约而分之,亦有数体,《孙秋生》沈著劲重为一体。”此造像记是龙门二十品中仅有的两块有撰文者、书写者的造像记。此造像记记载了孙秋生、刘起祖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时,组织包括官居四品的职事官在内的二百人造像作愿,祈“国祚永隆,三宝弥显”,表示对北魏王朝的忠诚。杨守敬《评碑记》中认为此造像记“以劲健胜”。

《杨大眼造像记》刻在洛阳龙门古阳洞,有额,无年月,大约刻于北魏景明正始之际(公元500-508年),可能出自民间无名书家之手。在四品中,此造像记拓本为最早,为康乾年问拓本,其余皆乾隆年以后的拓本。造像中有“路径石窟,览先皇之明踪,睹盛圣之丽迹,瞩目口霄,泫然流感,遂为孝文皇帝造石像一区”的记录,追溯孝文帝之“丽迹”。

《魏灵藏造像记》有额,两旁题名各一行,无年月,大约与《杨大眼造像记》镌刻时间差不多,约为太和末年至正始末年之间。此造像记较其他造像记完整,风格亦与《杨大眼造像记》接近,杨震方在《碑帖叙录》中疑同出一人之手。北魏造像使用别体字较多,此记别体字尤多。杨守敬《评碑记》中认为此造像记“以灵和胜”。

the end

发布于:2024-03-13网站图片、文章 来源于网络,以不营利的目的分享经验知识 ,凯发推荐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网站站长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